Baguaquan, Chinese 中文, 文章/Article, 中文文章

淺談筋骨皮

淺談筋骨皮

拳諺說:「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這句話幾乎涵蓋了我們習武鍛鍊的全部內容,但是可以只練一口氣,不練筋骨皮?或者只練筋骨皮而不練一口氣嗎?我以為那句拳諺講的是一件事,內與外是相互為用而不能截然分開的,事實上那「一口氣」要藉由「筋骨皮」作為鍛鍊的門戶,本文且先談談這個門戶,粗淺得很,故曰淺談。

當我看到「外練筋骨皮」這句話時,不禁奇怪:「肉在哪裡?」,難道鍛鍊不干「肌肉」(本文所稱「肌肉」是指運動系統中的「骨骼肌」)的事嗎?

哈佛大學粟山茂久(Shigehisa Kuriyama)博士在其大作「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The Expressiveness of the body and the Divergence of Greek and Chinese Medicine, 究竟出版公司)一書中比較了古代希臘與中國「人體觀」的異同及其原因,其中提到:「對於個別肌肉的注重,甚至是肌肉-不同於肉與肌腱-這個概念本身,都是屬於古希臘醫學所獨有的,世界其他地區則和中國一樣,都對肌肉『一無所知』」。

其原因除了對身體的觀察方式不同外,希臘文明中對於「分節之美」的價值觀也是重要因素,也就是說他們認為外形上肌肉凸顯,段落分明的身體形態,「區別了生氣蓬勃與瀕臨死亡的人、成熟與不成熟的人、獨特以及不具個人特色的人、勇敢強壯與膽小怯弱的人、歐洲人與亞洲人、男人與女人」。(附圖:希臘人物雕畫像)

相對於希臘個別的、分節的身體形態,中國人對身體的觀察是整體的、分層的,「扁鵲對於齊桓侯的診斷(見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表現出一種空間的層次-將身體結構視為深淺的構造……,疾病首先感染皮膚與毛孔,接著進入血脈、肌腱、肉、內臟,最後則進入骨髓。」,這種「整體的、流動的、垂直的、表裡的、深淺的」身體形態,是我們習武者必須深植在心的人體觀念。(附圖:中國內景導引圖裸身畫像)

「外練筋、骨、皮」就是在這種觀念下把身體的結構分為「內、中、外」三層,內層是由「骨骼」構成的結構主體,中層的「筋」負責操控骨骼,「皮」則是在外的保護層。

此處的「皮」應該看作是「外層的肉」,而不僅僅是包含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的「皮膚」,「練皮」的目的除了要強化一般皮膚應該有的防護、感覺、調溫、分泌、代謝、吸收等等的功能外,更要使它腠裡密實而與肉合為一體,所以而有拍、揉、洗等等的方法,總不外要讓它們欲緊密愈好,所以有些功夫深厚的老拳家手臂上的皮膚捏不起來,就是這個道理。

「筋」是附著於骨骼的肉,它包含了肌腱、韌帶、筋膜、肌肉束的外緣而依運動的需求統合起來的組織,所以古人混稱「筋肉」或「筋力」,表示這個組織也是力量的來源。

習武之人常說「氣」要「收斂入骨」,但是在這之前,必須「力」能包合入骨,也就是在用力時屈肌與伸肌的張力是均衡的向內(骨)包攏,不能有一方單獨向外擴張,照古老的說法是:「陰陽相互為根」,因為均衡,才可以相互為根,所以習武者對於筋肉的訓練是以鬆柔伸展為主,而且其伸展要超越肌群與關節的限制,使筋肉這一組力線,外接於肢的末梢,內接於體的深處而以水平與垂直的方式連接全身,甚至深入臟腑之中,如此即可藉由可操控的「隨意肌」(骨骼肌)運動不可直接操控的「不隨意肌」(臟腑的平滑肌),這就是「導引」的直接通路。

筋肉伸展延長的另一個作用是能使得骨骼關節充分的活動,人體的架構是由大約206塊骨塊連結而成,其中有結合緊密不可活動的部份,例如頭骨,但大部分其實並沒有真正結合,只是靠筋肉連接起來,其骨塊與骨塊相鄰的空間就形成「關節」,所以「關節」可說是身體運動、支撐、傳導的樞紐,它同時也是最脆弱的部位。

我們可以假想當初上帝造人(假設這是真的)的情況,祂用最簡單方便的素材,像小孩子玩游戲一樣的,撿了一些比較堅硬的樹枝(骨骼),「照自己的形象」拼湊出一付人體的基本架構,但是這個架構是鬆散的,不能成為一個整體,祂拿一些樹藤把骨塊連接起來而形成韌帶,這時人體像一付木偶,本身不能活動,祂拿一些樹皮包在骨骼外面,隨手抓一些泥巴作為黏著與保護之用而形成筋肉,接下來祂想:「怎麼能讓這個玩意兒自給自足,不要讓我操心呢?」,祂仔細的用植物纖維搓了許多管線作為供給能量與控制之用,「但是怎麼固定這些柔軟的管線呢?」,最穩當的方法就是把主要管線依附骨骼架設(當然祂要把泥巴撥下來,樹皮打開),祂很小心的把管線鋪陳開來,甚至注意到在關節的地方多留一些長度,以免影響關節的活動,這些就是血管、神經等等的東西,當管線鋪好以後,祂才安置能源廠、發電廠、廢水處理廠等等的五臟六腑這些東西,最後再用泥巴把外形修飾得圓潤一點(祂的創作都是以圓形為基本造型),放在太陽底下烘乾而形成皮膚,祂先把人仰倘著烘,烘到微微堅硬而還保留黃土的本色,祂覺得恰到好處很是滿意,再把人翻過來烘時就有些大意,烘得稍微焦黑了一點,祂看看身體前後的色澤有些層次也滿好的,就這麼定案了(後來祂要試試不同火候有哪些趣味,所以又烘了一些偏白、偏黑、偏紅的產品),祂這才伸出食指和中指串聯住左右兩腎,朝著人偶的口腔吹一口氣,這口氣吹開了肺臟,滲透到身體每一個極小的部位,祂確定腎臟的火星已經點燃啟動,祂鬆開手,這個人偶從此成為祂的化身,過自己的日子去了。

不論我們是追求身、心或是靈的提昇,不論儒、釋、道哪一個法門,在「誠心」「修身」之前,都是以「正身」為基礎功課,我們習武者更是如此,而正身與否的關鍵就是「骨骼」,因為它是人體初始的架構。

骨骼是否處於正位,其關鍵就在「關節」,但是每個關節都有其不同的活動範圍,也因為如此,人體才可以形成不同的「姿態」,所以同一個關節在不同的姿態中其位置是不同的,那麼如何才是關節正確的位置呢?

如果關節能在使用最少肌力的情況下達到支撐或傳導的功能,這個關節位置就是最理想的,所以每個拳派都會設計一些基本姿勢讓初學者去拿捏掌握全身關節的正確位置(稱為站樁),這些姿勢有平衡的或不平衡的,無論如何其要領都是「放鬆」,也就是要求學者在使用最少肌力的情況下維持住這個姿勢,此時各關節的間隙必然打開(為活動而保留的管線才能伸展),連接上下的筋肉因而拉緊,這個拉力貫穿每一個相關的關節,使得無論看起來平衡或者不平衡身體姿勢,都能維持在一個平衡的張力之下,這也是習武者要講究「架式」的主要原因。(站樁圖)

「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為什麼位於身體最核心的「骨骼」還歸類於「外」呢?顯然前人把可見(形)的部份稱為「外」,而把隱藏其中不可見(質)的部份稱為「內」,「氣」在哪裡?「氣」在「皮內」「筋內」「骨內」而遍佈全身,做到「骨正」「筋柔」「皮堅」,自然「氣」在其中,若能做到「皮、筋、骨」合為一體,那一口「氣」也就百鍊成鋼了,「萬丈高樓平地起」,「鍛鍊」這檔事不能好高騖遠,一步登天,先找到自己的骨頭吧!